(1)后角的作用 后角主要是減少后面與工件表面(切削表面或已加工表面)之間的接觸摩擦,使刀具磨損減少(如圖所示,在相同VB量的磨損下,后角越大,刀具的NB磨損量越大);使刀尖具有自由切入工件的能力,提高工件表質量;后角越大,切削刃越鋒利,但切削刃和刀頭的強度削弱,散熱體積減小。
刀具后角對磨損量的影響
(2)后角的選擇 后角的選擇應根據刀具、工件和加工條件而定。在一定條件下,后角也有對應于最高刀具壽命的合理數值,具體參見表。
后角合理數值選擇參考
(3)副后角(側后角)的選擇 副后角的作用與后角基本一樣。車刀、刨刀的副后角一般與后角相同,或稍小一些。加工一般鋼件和灰鑄鐵,取4°~6°;加工淬硬鋼或斷續切削時,取2°~°4;加工銅、鋁,取6°~8°。精加工時,為了減小副后面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,副后角應稍大一些。
切斷刀、切槽刀的副后角,因受刀頭強度的限制,只能取較小值。一般為1°~2°,有時為了加工的需要可適當增大到3°。
(4)后面形狀及選擇 后面除單后面形式外,根據應用還有三種不同的形式。
1)第一種是雙重后面形式,第一后面取較小值,增強刀刃強度;第二后面取較大值,可避免與工件加工面產生干涉,同時可減少刃磨后面的勞動量,提高刃磨質量。如圖a所示,bα1取1~3mm。
2)第二種是刃帶后面形式。沿主切削刃或副切削刃磨出0°窄棱面,如圖b。該形式是為了在制造刃磨刀具時便于控制和保持尺寸精度,同時在切削時也可以起到支承、導向、穩定切削過程和消振(產生摩擦阻力)的作用,對已加工表面還會產生“熨壓”作用,從而能有效降低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值。適合于定尺寸刀具,如拉刀、鉸刀、浮動鏜刀、立銑刀等,刃帶寬一般在0.05~0.3mm范圍內,超過一定值后會增大摩擦,擦傷已加工表面,甚至引起振動。
3)第三種是沿著后面磨出負后角倒棱面,倒棱角αo1=-5°~-10°,bα1=0.1~0.3mm,如圖c所示,在切削時能產生支承作用,防止扎刀,使用恰當時,有助于消除低振動。這是鏜孔時常采取的消振措施之一。
后面形式